近日,一則【國考延期】的消息被送上熱搜,外界看來這只是一個策略性延期罷了,但只有業界的人才知道這個決定對于考公教育機構而言,其影響猶如洪水猛獸,特別是今年3月才被中國消費者協會點名批評的中公教育。
2021年,整個行業進行“政策洗滌”,頭部品牌的業績幾乎夭折,在經歷過業績大變臉后,中公教育一直處于虧損的漩渦中,至今尚未扭虧轉盈,且仍然有大量學員未能退費。在三季報中,對于營收減少、虧損持續,中公教育對外解釋稱“持續的疫情防控及省考延期是主要原因”。然而,繼省考延期后,原定于12月初舉行的國考也宣布延期舉行,這對于以公務員培訓為主的中公教育而言,會進一步加重資金鏈負擔嗎?
2021年,中公教育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為-40.98億元,投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為17.41億元,籌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為-16.23億元。截至2022年第三季度末,中公教育短期借款及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合計7.47億元左右,而公司的貨幣資金僅為4.57億元,二者缺口近2.90億元。2022年上半年,公司短期債務與貨幣資金缺口依然存在,約為3.6億元。因此,無論是從資本結構、償債能力指標還是貨幣資金缺口來看,中公教育的短期債務壓力也相對較大。
目前來看,中公教育做主營業務經營出現問題、造血能力明顯減弱,靠回收投資來支撐現金流入,發展活力明顯不足。除了收回投資現金外,中公教育的實控人、大股東還通過轉讓股權、質押等方式不斷套現,套現金額部分用于為中公教育“補血”。但這遠遠不能解決當下中公教育所面臨的困境……
2021年,中公教育的“退費難問題”發酵至今,影響深遠。也正是這一年,中公教育成立“職教事業部”,并于今年2月開始獨立運營職業教育相關業務,建立了新型的教育團隊。主業考公業務線“腹背受敵”難抵市場變化,副業職教業務線開始發力,布局市場搶占先機。
中公教育以全新的團隊構架進入到職教市場前,花了5年時間針對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產業發展共性問題,新增布局30個左右關鍵核心技術集成攻關大平臺和100個左右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,加大了校企之間的合作。開展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優化整合,聯合部署一批協同攻關任務,全力推進高校和企業之間的新模式。
在“千校萬企、產教融合”的合作模式外,中公教育還增加了共建數字經濟、融媒體、智能制造、數字文創、人工智能和智通透窄增六個方向的產業學院和數字化校園、學歷提升、技能拓展等方面的合作,目標就是成為職業教育全產業鏈的服務商,截至到目前,中公教育在湖南、湖北、江蘇、河南、山西等地和多所本科、大專、中專學校開展了合作。由此可見,中公教育入局職業教育產業并不是心血來潮。
中公教育針對龍頭企業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和創新型中小企業不同的特點,發揮自身的優勢與高校點對點的銜接,創建了最新的合作模式。突破一大批制約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核心技術和共性技術,強化企業需求牽引和市場化導向的知識產權布局,有組織推動1000所以上高校支撐服務10000家以上企業高質量發展,如果這項戰略已經落實進行下去,那么中公教育在職教市場的占位游戲已經開始了。而至于國考延期對中公教育帶來的影響,我想對于中公教育帶來的損失,目前應該是可控的。市場在變化,中公教育的戰略發展也在變化,只有不斷嗅到新機,積極布局、努力求變,任何企業機構都能良性運營下去。